Note 1~

少年悉達多所知道的婆羅門一生的四個階段是

1. 年輕時, 婆羅門會研讀<吠陀>

2. 結緍組織家庭, 照顧兒女成長

3. 退休全面投入宗教研究

4. 放下所有世務與束縛, 去過一個出家人的生活

**以上是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 I 縛悉底篇提到**

Note 2~

悉達多跟隨阿羅羅大師開始修行的最初體悟

1. 知識是從親身體驗和證悟得來的, 而不是從思想上爭辨所得. 

==>放下念頭, 對過去和未來都全無牽掛, 達到一種平靜和喜悅的妙境==>思想和執著的種子都化解了

==>憚悅和非憚悅兩者皆亡的境界==>五感門道皆已閉上==>心靜寂靜平和如風平浪靜的湖水

2. 空無邊處~是自心和太虛合而為一的境界, 所有法界現象都湛然不生, 因而了悟到空虛為萬法之源.

==>與自心本體相同, 並非意識上產生的客體. 而是意識本體. 

3. 識無邊處

==>自心實存於宇宙每一法中

4. 萬法虛妄的性體~宇宙萬物皆是自心所造, 我們的意識如畫師般, 把萬事萬物創造出來. 

5. 無所有處~了悟到自心以外, 一無所有的境界. 

Note 3~

烏陀迦羅摩子大師的教導~

1. 無所有處~只有"能思"和"所想的". 要超越全部思想, 能所兩亡, 才能達到解脫之道.  木塊或石頭本身就是思想, 

2. 一定要達到一個"想"與"非想"都不存在的意識境界, 就是"非想非非想"的三昩禪定(超越所有一般的意識境界, 非凡安詳的勝境). 

 

Note 3~

悉達多開始自我修行之路~

1. 如果身體不再成為恐懼的奴隸, 心便可以擺脫痛苦的枷鎖. 

2. 身心是不可分割的實體, 身體的平靜, 舒適與自心的安住是息息相關的. 虐待自己的身體就是虐待自己的心智. 

3. 放棄了對傳統和經典的依賴, 決定靠自己找尋大道. 

4. 完全沒有刻意遠離或逃避感受與思想, 只是留意著每個感覺和念頭的生起, 並細心地觀察著它們. 

5. 解脫的關鍵在於每一個呼吸, 每一個步伐, 以及道路上的每一塊小石子. 

6. 靜思身體, 靜思感覺, 靜思體會, 包括心中起伏的每個念==>細心地看一粒微塵, 就可以看到整個宇宙的真正面目. 微塵本身就是宇宙, 如果微塵不存在, 宇宙就不存在. 

7. 沒有一樣東西是有自性的. "無我"才是萬法的本體. 它是破除妄見的一響雷. 

 

Note 4~

1. 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脫離宇宙其他的一切, 而獨立存在的. 

2. "互依性"和"無我"是開啟解脫之門的鎖匙. 

3."無常"和"無我"是生命的必須條件. 沒有"無常"和"無我", 件何事物都無法生長, 發展. 接受生命, 就是去接受無常和無我. 

4. 只要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, 可以超越所有精神上的障礙, 就可以從痛苦的巨輪中解脫出來了. 

 

Note 5~

1. 了解和愛心原是一體, 沒有了解就不可能有愛心. 真正了解一切後, 會令我們產生慈悲和愛心. 因此了解就是解脫之鑰. 

2. 能夠清楚明白地了解, 在生活中就必須留心覺照. 在當下每一刻去直接體驗生命, 洞察自身內外正在發生的一切. 

3. 鍛鍊念念留心體察, 可以看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而使其無所遁形, 這就是~念力的寶庫~能夠領導我們到達解脫和徹悟. 

 

Note 6~中道-八正道

1. 正見

2. 正思惟

3. 正語

4. 正業

5. 正命

6. 正精進

7. 正念

8. 正定

 

Note 7~四聖諦

1. 苦~痛苦的存在(生老病死苦)

2. 集~痛苦的起因根源(因為看不到生命真相的無明, 而困在貪瞋痴的憂愁和恐懼中)

3. 滅~痛苦的破滅(清楚了解生命的真理, 進而止息種種苦惱, 產生平和和喜悅)

4. 道~導致痛苦得以消滅之道(修學八正道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培養留心覺察的能力, 念念專注之後得定,~悟生命的真理, 即可從痛苦中解脫出來, 得到自在和安樂.

 

Note 8~因緣生起法

1. 萬法因緣生, 萬法因緣滅

2. 此有故彼有, 此無故彼無.

3. 此生故彼生. 此滅故彼滅. 

4. 沒有什麼是獨立存在或永恆的.  

 

Note9~五戒

1. 不殺~受持此戒可培養慈悲心. 

2. 不偷盜~我們無權奪取他人用勞力換來的財產.

3. 不做不道德的性行為~性關係只限於夫婦之間, 受持此戒能在家庭裡建立起信任並創造快樂. 

4. 不妄語~不說會導致離間或仇恨的話, 出口必要是真言. 

5. 不飲用酒精或刺激品~酒精和刺激品會使人喪失理智. 

===頻婆娑羅王將竹林送給佛陀和弟子們修行==== 雨季結夏安居的緣起~佛陀和比丘們在竹林結夏安居, 可減少踐踏到雨季中特別多的昆蟲. 

 

Note10~耶輸陀羅

1. 沒有平和喜悅, 是很難真正幫助別人的. 

2. 用深切的了解去培養自己的愛心 

3. 在幫助別人時, 同時鍛練自己的覺察力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lialeav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